郭和昌醫師(Ho-Chang Kuo, MD.)醫學會議報告經歷

Oral Presentations: (only 1st author list; * international congress)

2005 Mar 兒童過敏免疫暨氣喘學會南區季會

郭和昌,于鴻仁,王玲,陳信旭,楊崑德

Topic: Hyper-IgE syndrome.

2005 July 兒童過敏免疫暨氣喘學會南區季會

郭和昌,于鴻仁,王玲,陳信旭,楊崑德

Topic: PRES syndrome in SLE.

2005 Oct 兒童過敏免疫暨氣喘學會南區季會

郭和昌,于鴻仁,王玲,陳信旭,楊崑德

Topic: SLE with chorea.

2005 Nov 台灣兒科醫學會

郭和昌,王志祿,于鴻仁,王玲,楊崑德

Topic: The relationship of eosinophilia to IVIG treatment failure in Kawasaki disease.

*2005 Nov. Asia Society of Pediatric Research (1st ASPR) in Tokyo Japan .

Ho-Chang Kuo, Hong-Ren Yu, Kuender D Yang.

Topic: Inverse correlation between DTH and atopic dermatitis.

2006 Apr 兒童過敏免疫暨氣喘學會南區季會

郭和昌,于鴻仁,王玲,楊崑德

Topic: Immunodeficiency with absent IgA and low IgG.

2006 July 兒童過敏免疫暨氣喘學會南區季會

郭和昌,于鴻仁,王玲,楊崑德

Topic: Varicella infection in a newborn with maternal varicella IgG.

2006 Nov 兒童過敏免疫暨氣喘學會南區季會

郭和昌,于鴻仁,王玲,楊崑德

Topic: Mucocutaneous candidiasis and pustular psoriasis.

2006 Nov 台灣兒科醫學會學術研討會

郭和昌,王志祿,于鴻仁,王玲,楊崑德

Topic: Eosinophil-related Th2 mediators associated with protection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in Kawasaki disease.

2006 Nov 台灣兒科醫學會學術研討會

郭和昌,陳信旭,于鴻仁,王玲,楊崑德

Topic: Childhood 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 different from infection-associated hemophagocytosis syndrome in Taiwan .

2007 Mar 兒童過敏免疫暨氣喘學會南區季會

郭和昌,于鴻仁,王玲,楊崑德

Topic: Humeral immunodeficiency with recurrent sinusitis.

2007 Mar 兒童過敏免疫暨氣喘學會南區季會

郭和昌,于鴻仁,王玲,楊崑德

Topic: Refractory Juvenile Rheumatoid Arthritis.

*2007 Oct. Asia Society of Pediatric Research (3rd ASPR) in Tokyo , Japan .

Ho-Chang Kuo, Chih-Lu Wang, Chi-Di Liang, Hong-Ren Yu, Kuender D Yang.

Topic: Eosinophil-related Th2 mediators associated with protection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formation in Kawasaki disease.

2007 Nov. 第192屆台灣兒科醫學會學術研討會

Ho-Chang Kuo, Chih-Lu Wang, Chi-Di Liang, Hong-Ren Yu, Lin Wang, Kao-Pin Hwang, Kuender D. Yang.

Topic: Augmented innate with impaired adaptive immunity in Kawasaki disease with and without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formation.

2008 Nov. 第196屆台灣兒科醫學會學術研討會

Ho-Chang Kuo, Hong-Ren Yu, Lin Wang, Chih-Chiang Wu, Chieh-An Liu, and

Kuender D. Yang

Topic: Etanercept treatment for children with juvenile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a medical center.

2008 Nov. 第196屆台灣兒科醫學會學術研討會

Ho-Chang Kuo, Chih-Lu Wang, Chi-Di Liang, Hong-Ren Yu, Jen-Chieh Chang, I-Chun Lin, Lin Wang, Chieh-An Liu, and Kuender D. Yang

Topic: Age limited 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4 (CTLA-4) polymorphism with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in Kawasaki Disease.

Post Presentation: (only list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只列出國際會議)

2006 Nov. Asia Society of Pediatric Research (2nd ASPR) in Osaka , Japan .

Hsin-Hsu Chen, Ho-Chang Kuo, Ling Wang, Hong-Ren Yu, Jiun-Min Shen, Kao-Pin Hwang, Kuender D. Yang.

Topic: Childhood 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 different from infection-associated hemophagocytosis syndrome in etiology and outcome in Taiwan

2006 Nov. Asia Society of Pediatric Research (2nd ASPR) in Osaka , Japan .

Lin Wang, Ho-Chang Kuo, Hong-Ren Yu, Kuender D. Yang.

Topic: Danazol modulation of Th1/Th2 reactions of lupus patients via suppression of Foxp3 expression.

2007 Oct. Asia Society of Pediatric Research (3rd ASPR) in Tokyo , Japan .

Hong [插入表情圖示] -Ren Yu, Ho-Chang Kuo, Lin Wang, Kuender D. Yang.

Topic: TLR9 independent pathway in Varicella Zoster Virus infected mononuclear cells.

2008 Mar. The 9th International Kawasaki disease symposium in Taipei , Taiwan

Ho-Chang Kuo, Chih-Lu Wang, Chih-Di Liang, Hong-Ren Yu, Ling Wang Kuender D. Yang.

Topic: Dynamic Th1/Th2 expression in Kawasaki disease and the correlation with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2008 Mar. The 9th International Kawasaki disease symposium in Taipei , Taiwan

Hong-Ren Yu, Ho-Chang Kuo, Chih-Lu Wang, Ling Wang Kuender D. Yang.

Topic: Proteomics of Kawasaki disease.

2008 May. 2008 Pediatric Academic Societies and Asian Society for Pediatric Research Joint Meeting, Honolulu , Hawaii . (4th ASPR)

Ho-Chang Kuo, Hong-Ren Yu, Zhi-Chiang Wu, Kuender D. Yang

Topic: The treatment of Etanercept on juvenile rheumatoid arthritis.

2008 Oct. Federation of Immunological Societies of Asia-Oceania (FIMSA), Taipei , Taiwan .

Ho-Chang Kuo, Chih-Lu Wang, Chi-Di Liang, Hong-Ren Yu, Jen-Chieh Chang, I-Chun Lin, Lin Wang and Kuender D. Yang.

Topic: Gender limited 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4 (CTLA-4) polymorphism with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resistance in Kawasaki Disease.

2008 Oct. 2nd Congress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EAP), Nice, France.

Ho-Chang Kuo, Chih-Lu Wang, Chi-Di Liang, Hong-Ren. Yu, Lin Wang, I-Chun Lin, Kuender D. Yang.

Topic: Gender and age dependent association of 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4 (CTLA-4) polymorphism with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in Kawasaki disease.

2009 Mar. 2009 American Academy of Allergy, Asthma and Immunology (AAAAI) 65th Annual Meeting, Washington , DC . USA .

Ho-Chang Kuo, Chih-Lu Wang, Chi-Di Liang, Hong-Ren Yu, Kuender D Yang.

Title: The Circulation levels of Thymus and Activation-Regulated Chemokine (TARC) in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

Invited Speaker: (邀請演講)

2007 Mar. Symposium of New Concept in Juvenile Rheumatoid Arthritis.

2007 Sep. Symposium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2008 July, Symposium of New Concept in treatment of Juvenile Rheumatoid Arthritis.



下一篇受邀論文審稿

郭和昌醫師於2007 Nov-日本東京第3屆亞洲兒科醫學研究會議口頭報告內容(Kawasaki disease)-川崎病(川崎氏症)




Amy and me in Tokyo Japan 2007


Eosinophil-related T helper 2 (Th2) cytokine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tection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in Kawasaki disease

Ho-Chang Kuo, MD1,2; Chih-Lu Wang, MD, PhD3; Chi-Di Liang, MD4;

Hong-Ren Yu, MD1,2; Chien-Fu Huang, MD4; Kao-Pin Hwang, MD, PhD5;

Kuender D. Yang, MD, PhD.1,2

Division of Allergy, Immunology and Rheumatology1; Division of Cardiology4 ; and Divi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5,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Kaohsiung Medical Center; Graduate Institute of Clinical Medical Sciences, Chang Gung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 Kaohsiung, Taiwan2; and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Po-Jen Hospital, Kaohsiung, Taiwan.3

ABSTRACT

OBJECTIVE: Kawasaki disease (KD) is a systemic febrile vasculitis especially coronary artery involvement. Eosinophilia has been found in our and other studies in KD. This study further investigates whether eosinophil-related T helper 2 (Th2) cytokines or the activation marker (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 ECP) is involved in KD with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 CAL ).

PATIENTS AND METHODS: A total of 95 KD patients were enrolled for this study. Plasma samples were subjected to measurement of interleukin (IL)-4, IL-5 and eotaxin by Luminex-Bedalyte multiplex beadmates system and to measurement of ECP by fluoroimmunoassay. CAL was defined as internal diameter greater than 3 mm of coronary artery.

RESULTS: Patients with KD had higher eosinophils than controls. Eosinophil-related mediators: IL-4, IL-5, eotaxin and ECP levels were also higher in KD patients than controls before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 treatment. After IVIG treatment, ECP decreased but IL-4, IL-5, and eotaxi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higher the IL-5 and eosinophil levels after IVIG treatment, the lower rate of CAL was found. Changes of eosinophils after IVIG treatment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changes of IL-5 levels.

CONCLUSIONS: The Th2 mediator (IL-5) but not ECP levels after IVIG treatment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tection of CAL formation.

下一篇是夏威夷第四屆亞洲兒科醫學研究會議 

川崎病(川崎氏症)(Kawasaki disease)-是否該用免疫球蛋白(IVIG)來治療?

Dr.Kuo 與川崎病童的心情故事---

Dr.Kuo曾遇到一個家屬不肯給川崎氏症的小朋友接受免疫球蛋白的治療

為什麼?

我也很納悶? 於是我多管閒事的跑去與這位家長溝通。

為何是多管閒事呢?因為這位小朋友並不是Dr.Kuo的病人,而是別的主治醫師的病人,依規定不可以執行醫囑或醫療業務。

而因為Dr.Kuo在本院主要研究川崎病,因此就有好心的護理人員會通知我--有川崎病病童住院的話

經過一陣的內心的掙扎---去或不去----

Dr.Kuo還是決定要去與這位家長溝通(因為Dr.Kuo不想看到一個川崎病的病童因為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而產生終生的遺憾--冠狀動脈病變,在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解釋與溝通,終於知道原因。

原來這位家屬去問了一位家庭醫師,而這位醫師告訴他不可以打免疫球蛋白否則會產生過敏及改變免疫系統????

根據Dr.Kuo之前於兒科醫學會所發表的論文中有提到:

川崎病目前仍是以發燒十天內給予靜脈注射單次高劑量免疫球蛋白( 2g m/Kg)及合併使用阿斯匹靈為標準的治療方式。

到目前為止尚未有比免疫球蛋白更好的治療方式

全世界都用同樣的治療原則--高劑量免疫球蛋白!

因此Dr.Kuo深深感受---天下父母心---每一個父母都想給小孩最好的,

但在我們替他(她)做決定的同時,是否應該再想一下--------這樣真的是最好的嗎?

下一篇就診日記一

川崎氏症需使用重大傷病卡申請須知



***只要確定是川崎病即可申請重大傷病卡****
根據全民健保第36規定,及衛生署871022日衛署健保字87016092號公告,下列疾病都可以免除健保法第3335條的自負額,但健保法39條的不給付項目(例如病房費差額等),仍應自行負擔,患者可請求醫院依據全民健保醫療辦法第18條規定,發給醫療費用項目明細表及收據,改向投保的人壽保險公司請求給付。或保留收據,作為次年申報個人綜合所得稅「醫療及生禸費用」列舉扣除額

一、依據:全民健康保險法
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九日 總統華總(一)義字第四七○五號令公布
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十月三日 總統華總(一)義字第五八六五號令修正
第三十六條:保險對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免依第三十三條及前條規定自行負擔費用:
一、重大傷病。
二、分娩。
三、接受第三十二條所定之預防保健服務。
前項第一款重大傷病之範圍,由主管機關定之。
二、重大傷病卡申請資格:
1
須積極或長期治療之癌症惡性腫瘤。
2
先天性凝血因子異常。先天性第八凝血因子異常(A型血友病)、先天性第九凝血因子異常(B型血友病)先天性第十一凝血因子異常(C型血友病)、其他凝血因子先天性缺乏症。
3
嚴重溶血性及再生不良性貧血 (血紅素未經治療,成人經常低於8gm/dl以下,兒童經常低於12gm/dl以下者)。遺傳性溶血性貧血、後天性溶血性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 。
4
慢性腎衰竭(尿毒症),必須接受長期透析治療者。
5
需 終身治療之全身性自體免疫症候群。紅斑性狼瘡、全身性硬化症、類風濕關節炎、多發性肌炎、皮肌炎、血管炎、全身壞死性血管炎、過敏性血管炎、韋格納氏肉芽 腫、巨細胞動脈炎、血栓閉鎖性血管炎、閉鎖式動脈炎、川崎病、貝塞特氏病、天庖瘡、乾燥症、克隆氏症、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6
慢性精神病(符合以下診斷,而病情已經慢性化者)。老年期及初老年期器質性精神病態、亞急性譫妄、其他器質性精神病態、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妄想狀態、源自兒童期之精神病。
7
先天性新陳代謝異常疾病(G6PD代謝異常除外)。
8
心、肺、胃腸、腎臟、神經、骨骼系統等之先天性畸型及染色體異常。無腦症及類似畸形、神經系統之其他先天性畸形、先天性心球(胚胎)及心臟中隔閉合之畸形或心臟之其他先天性畸形、循環系統之其他先天性畸形、先天性肺囊腫、肺缺乏症形成不全及形成異常、肺之其他畸形、消化系統之其他先天畸形、腎缺乏症及形成異常、囊腫性腎病、腎盂及輸尿管之阻塞性缺陷、腎之其他明示畸形、軟骨形成異常、染色體異常、先天性畸形唇顎裂(限須多次手術治療及語言復健者)。
9
二 度燒燙傷面積大於全身20%;或三度燒燙傷面積大於全身10%;或顏面燒燙傷合併五官功能障礙者。 二度燒傷者則請註明燒燙傷面積 三度燒傷:體表面積10-99%之燒傷之三度燒傷顏面燒燙傷 。眼及其附屬器官之燒傷 。臉及頭之燒傷,深部組織壞死(深三度),伴有身體部位損傷。
10
接 受心臟、腎臟及骨髓移植後之追蹤治療。 器官或組織之移植手術(腎臟)、器官或組織之移植手術(心臟)、器官或組織之移植手術(肺臟)、器官或組織之移植手術(肝臟)器官或組織之移植手術,其他 明示之器官或組織(骨髓)腎臟移植併發症、肝臟移植併發症、心臟移植併發症、肺臟移植併發症、骨髓移植併發症。
11
小兒麻痺、腦性麻痺所引起之神經、肌肉、骨骼、肺臟等之併發症者(其殘障等級在中度以上者)。急性脊髓灰白質炎併有其他麻痺者、嬰兒腦性麻痺、其他麻痺性徵候群。
12
重大創傷且其嚴重程度到達創傷嚴重程度分數16分以上者(INJURY SEVERITY SCORE>=16)(一年後再重新評估及申請)。
13
因呼吸衰竭需長期使用呼吸器者。需使用呼吸器至少連續30天,每天依賴呼吸器至少6小時,且造成呼吸衰竭之原因尚未排除,或臨床上及生理方面仍未達穩定狀態,目前持續使用中,短期內無法脫離(三個月後重新評估及申請)。
14
因 腸道大量切除或失去功能,或其他慢性疾病引起嚴重營養不良者,給予全靜脈營養已超過30天,且病情已達穩定狀態,口攝飲食仍無法提供足量營養者。其他慢性 疾病引起之嚴重營養不良者,給予全靜脈營養已超過30天,且病情已達穩定狀態,口攝飲食仍無法提供足量營養者 (三個月後須重新評估及申請)。
15
因潛水或減壓不當引起之嚴重型減壓病或空氣栓塞症,伴有呼吸、循環或神經系統併發症需長期治療者。減壓病、空氣栓塞症
16
重症肌無力症。
17
先天性免疫不全症。低丙種球蛋白血症、lgG次群欠損症、T細胞功能低下症、複合型T細胞及B細胞免疫不全症、吞噬細胞功能低下症、先天性補體欠損症。
18
脊髓損傷或病變所引起之神經、肌肉、皮膚、骨骼、心肺、泌尿及腸胃等之併發症者(其殘障等級在中度以上者)。脊柱骨折,伴有脊髓病灶、無明顯脊椎損傷之脊髓傷害、其他脊髓病變。
19
職業病(以勞工保險條例第34條第一項規定之職業病種類表所載職業病範圍為限;適用對象限已退休之未具勞工保險被保險人身分之保險對象;具勞工保險被保險人身分者,應依勞工保險職業病就醫規定辦理,亦免自行負擔部分醫療費用。)
20
急性腦血管疾病(限急性發作後一個月內)蜘蛛膜下腔出血、腦內出血、腦梗塞、其他腦血管疾病。
21
多發性硬化症。
22
先天性肌肉萎縮症。
23
外皮之先天畸型。先天性水泡性表皮鬆懈症、先天性魚鱗癬樣紅皮症(穿山甲症)。
24
痲瘋病。
25
肝硬化症,併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腹水無法控制、食道或胃靜脈曲張出血、肝昏迷或肝代償不全
26
早產兒所引起之神經、肌肉、骨骼、心臟、肺臟等之併發症。早產兒出生後3個月內因神經、肌肉、骨骼、心臟、肺臟(含支氣管) 等之併發症住院者。早產兒出生滿3個月後,經殘障等級評鑑為中度以上,領有社政單位核發之殘障手冊者。
27
烏腳病。
28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指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者)。
29
.運動神經元疾病其殘障等級在中度以上或須使用呼吸器者。
30.
庫賈氏病
其他經保險人認定後,由主管機關公告之傷病。
三、重大傷病卡申請辦法:
1
由就醫之專科醫師認定疾病診斷符合申請資格後開立重大傷病申請書。
2.
攜帶重大傷病申請書及病患之健保IC卡至中央健康保險局辦理‧
四、常見符合重大傷病之先天性心臟病
心 室中膈缺損(VSD)、心房中膈缺損(ASD)、開放性動脈導管(PDA)、法洛氏四合症(TOF)、大血管轉位(TGA)、心內膜墊缺損(ECD)、肺 動脈瓣狹窄( PS)、主動脈弓窄縮(CoA)、主動脈瓣狹窄(AS)、全靜脈迴流異常(TAPVC)、其他複雜性心臟病(Complex CHD)

****以往重大傷病患者,每三年就要換一次重大傷病卡,最近健保局修改規定,依照疾病不同,給予一到五年的期限,而如果是脊髓損傷、血友病,慢性精神病等十八類患者,因為必須終身接受治療,終身都不必換卡,估計有三十萬人受惠。   衛生署目前公告三十一大類疾病,列入重大傷病範圍, 一共有五十七萬多人領證。不過健保局醫管處副理沈茂庭表示,有些罹患先天疾病的重大傷病患者,向健保局反映,每三年換卡一次很麻煩,因此健保局修改規定, 去年八月三十日公告後,對於部分可以痊癒或減輕症狀的疾病,核發一到五年的重大傷病卡,例如癌症為五年,燒燙傷為一年。 下列十八類重大傷病的有效期限延長為終身有效:
  1. 脊髓損傷、
  2. 先天性凝血因子異常(血友病)、
  3. 洗腎、
  4. 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
  5. 慢性精神病、
  6. 先天性新陳代謝異常、
  7. 庫賈氏病、
  8. 川崎病、貝賽特氏病、
  9. 染色體異常、器官先天性畸形、無腦症、
  10. 器官移植手術後之追蹤治療、
  11. 小兒麻痺、腦性麻痺、
  12. 減壓病、
  13. 塵肺症、
  14. 先天性肌肉萎縮症、
  15. 外皮之先天畸形、
  16. 痲瘋病、
  17. 烏腳病、
  18.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上述這些病患在現有重大傷病卡到期後,就能換取永久卡。健保局也表示,由於健保IC卡還沒有納入重大傷病紀錄,民眾現領有的重大傷病卡,如果還沒有到期,不必急著去換,只要在有效期屆滿之前的一到二 個月辦理,請醫師開立診斷證明書等資料,申請換卡就可以了。健保局也統計,九十年重大傷病的醫療費用是六百六十九億元,大約佔健保總醫療支出的兩成,比前一年成長近百分之十二。

下一篇川崎氏症簡介簡易版

郭和昌醫師發表論文總覽(Publication list of Ho-Chang Kuo, MD.)

郭和昌醫師 將於世界頂尖之兒童過敏期刊發表之川崎病相關論文

Pediatric Allergy and Immunology
ISI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Ranking: 2007: 6/17 (Allergy); 63/119 (Immunology); 10/79 (Pediatrics)
Impact Factor: 2.454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Allergolo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歐洲過敏及臨床免疫官方雜誌
世界兒童過敏之頂尖雜誌


Publication List
1. Ho-Chang Kuo, Kuender D. Yang, Chi-Di Liang, Chin-Nam Bong, Hong-Ren Yu, Lin Wang, Chih-Lu Wang. The relationship of eosinophilia to intavenous immunoglobulin treatment failure in Kawasaki Disease. Pediatr Allergy Immunol. 2007;18:354-359. (SCI)
2. Ho-Chang Kuo, Chih-Lu Wang, Chi-Di Liang, Hong-Ren Yu, Hsin-Hsu Chen, Lin Wang, Kuender D. Yang. Persistent monocytosis after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therapy correl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 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 2007;40:395-400.
3. Ho-Chang Kuo, Chih-Lu Wang, Lin Wang, Hong-Ren Yu, Kuender D. Yang.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and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product may affect eosinophils in Kawasaki disease. Pediatr Allergy Immunol. 2008;19:184-185. (SCI)
4. Ho-Chang Kuo, Chih-Lu Wang, Chi-Di Liang, Chien-Fu Huang, Hong-Ren Yu, Lin Wang, Kao-Pin Hwang, Kuender D. Yang. The association of lower Eosinophil-related T Helper 2 (Th2) Cytokines with the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in Kawasaki Disease. Accepted “Pediatr Allergy Immunol” (SCI).
5. Ho-Chang Kuo, Yu-Tsun Wu, Kuender D. Yang, Chih-Lu Wang. New concepts and treatment strategy in Kawasaki Disease. Acta Paediatr Taiwan . 2006;47(suppl):7-17.
6. Chih-Lu Wang, Yu-Tsun Wu, Chieh-An Liu, Ho-Chang Kuo, Kuender D. Yang. Kawasaki disease: infection, immunity and genetics. Pediatr Infect Dis J. 2005;24:998-1004. (SCI).
7. Hong-Ren Yu, Rong-Fu Chen, Kuo-Ching Hong, Chin-Nam Bong, Wen-I Lee, Ho-Chang Kuo, Kuender D. Yang. IL-12-independent Th1 polarization in human mononuclear cells infected with varicella-zoster virus. Eur J Immunol. 2005;35:3664-3672. (SCI).
8. Ho-Chang Kuo, Jiunn-Ming Sheen, Kuan-Sheng Wu, Hsiu-Hui Wei, Chih-Cheng Hsiao. Precocious puberty due to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secreting pineal tumor. Chang Gung Med J. 2006;29:198-202.
9. Hsin-Hsu Chen, Ho-Chang Kuo, Ling Wang, Hong-Ren Yu, Jiun-Min Shen, Kao-Pin Hwang, Kuender D. Yang. Childhood 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 different from infection-associated hemophagocytosis syndrome in etiology and outcome in Taiwan . 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 2007;40:265-271.
10. Lin Wang, Rong-Fu Chen, Jien-Wei Liu, Hong-Ren Yu, Ho-Chang Kuo, Kuender D. Yang. Implications of dynamic changes among TNF, membrane TNF receptor and soluble TNF receptor levels in the severity of Dengue infection. Am J Trop Med Hyg. 2007;77:297-302. (SCI).
11. Kuender D. Yang, Chia-Yo Ou, Tei-Yao Hsu, Jen-Chia Chang, Hau Chuang, Chia-An Liu, Hshu-Mei Liang, Ho-Chang Kuo, Ron-Fu Chen and En-Yen Huang. Interaction of maternal atopy, CTLA-4 gene polymorphism and gender on antenatal IgE production. Clin Exp Allergy. 2007;37:680-687. (SCI)
12. Yeap ST, Sheen JM, Kuo HC, Hwang KP, Yang KD, Yu HR. 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 as initial presentat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Pediatr neonatol. 2008 Apr;49(2):39-42.
13. Hong-Ren Yu, Ho-Chang Kuo, Jiunn-Ming Sheen, Lin Wang, I-Chun Lin, Chih-Lu Wang, Kuender D. Yang. A unique plasma proteomic profiling with imbalanced fibrinogen cascade in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 Accepted “Pediatr Allergy Immunology” (SCI)
14. Chi-Di Liang, Ho-Chang Kuo, Kuender D. Yang, Chih-Lu Wang. Acquired Coronary Artery Fistula Complicated by Kawasaki Disease. Accepted “American heart journal” (SCI)
15. Hong-Ren Yu, Jiunn-Ming Sheen, Kao-Pin Hwang, Ho-Chang Kuo, Eng-Yen Huang, Yi-Chuan Huang. Typhoid Fever in Southern Taiwan: A Medical Center Experience. Pediatr Neonatol 2008;49(4):116−120.


下一篇醫學報告會議經歷

非典型川崎病(川崎氏症)(Kawasaki disease)之臨床症狀表現

川崎氏症的診斷標準如下:
發燒至少持續五天
以上並且至少符合其他五項診斷標準中的四項,臨床表現特點分別描述如下1~6:

1. 發燒大於或等於五天(在未接受治療的病童發燒會 持續1~2 週或更久)
2. 雙側結膜炎(非化膿性且無痛性,較常侵犯眼球部 位之結膜)
3. 擴散性的黏膜發炎(口腔黏膜紅腫、草莓舌及嘴唇 紅腫乾裂)
4. 多形性皮膚紅疹(四肢和軀幹部位會出現如蕁麻疹、紅疹、丘疹、多形性紅斑及較少見的微小膿疹)
5. 四肢末端充血浮腫(會合併有發燙的感覺)與脫皮 (於發燒開始1~3 週後,從指甲邊緣開始脫皮)
6. 單側頸部淋巴結病變(大於1.5 公分)。

其臨床上出現的次序依地區可能有不同,若依Anderson MS 等人所統計其出現的先後依序為發
燒、口腔黏膜變化、多形性皮膚紅疹、淋巴結病變、結膜炎及四肢變化 。
至於川崎氏症其它常見的合併臨床症狀分系統描述如下:
骨 骼肌肉方面:關節炎、關節痛;腸胃道方面:腹痛、嘔吐、腹瀉、肝功能異常、膽囊水腫及假性腸阻塞;中樞神經系統方面:躁動、無菌性腦膜炎及感覺性神經聽覺 喪失;泌尿系統方面:膿尿、尿道炎;其他方面:BCG 接種部位紅腫或潰瘍、輕微前葡萄膜炎及肛門部位脫皮(台灣地區尤其常見)。其中BCG 接種部位的反應在一些新生兒常規必須接種卡介苗(BCG)的國家中,川崎氏症也會有相當大的比例造成接種部位的紅腫或潰瘍,如本院的病例約有35~50% 會有BCG 接種部位的紅腫情形,這
甚至比起診斷要件中的頸部淋巴結腫大發生率來的高,或許如台灣這種全面性接種BCG 疫苗的國家,應該把BCG接種部位的反應納入川崎氏症診斷的參考要件或重新整理屬於台灣地區特定的川崎氏症診斷要件,值得國內學者專家共同討論,形成共識。

到目前為止,在診斷方面還沒有任何具體的檢驗數據指標可供使用於確定診斷川崎氏症。川崎氏症的診斷仍完全依靠臨床症狀的組合。另外非典型臨床表現的川崎氏症,約占全部川崎氏症的15%,非典型川崎氏症(或稱不完整性川崎氏症;incompletetype)的定義為:發燒大於或等於五天,符合少於四項的標準診斷要件,但必須合併有冠狀動脈病變者。這些非典型案例在診斷上就更加困難及複雜,因為其不符合標準診斷的要件,尤其是年紀小於六個月的小小孩出現非典型川崎氏症的機率比年紀大於六個月的小孩來的高(35% vs.12%, p=0.025) ,這些病童平均8.7 天才被正確診斷和使用高劑量靜脈免疫球蛋白治療,相對的其產生冠狀動脈病變的機率也明顯高於年紀大於六個月的小孩。而這些非典型川崎氏症的案例會被延遲診 斷的原因可由Anderson MS.等人 統計106 個非典型川崎氏症個案發現一些端倪,延遲診斷的原因主要是這些病童臨床症狀出現的時間點過於分散,甚至於高達23.6% 的病童於發病十天後才被診斷出川崎氏症。因此我們必須配合輔助性的診斷指標以幫助我們提早診斷及治療。依據美國心臟學會及兒科醫學會共同發表的聲明 ,若發燒大於或等於七天合併有全身感染的現象但尚未符合川崎氏症的診斷指標時或只符合二到三個標準的診斷指標,並且當發炎指數(CRP)≧ 3mg/dL 或是紅血球沈降係數≧ 40 mm/hr時,可合併一些輔助性指標來加以判定是否需要施予標準之川崎氏症治療。而若有大於或等於三項以上的輔助性實驗室檢查,還是必須施予標準之川崎氏症治療並且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這些輔助性實驗室檢查包括


(1)血中白蛋白≦ 3 g/dL ,
(2)依年齡來看血色素達到貧血的標準,
(3)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指數上升,
(4)血小板≧ 450,000/mm3,
(5)白血球≧15,000/mm3,
(6)於高倍視野下之尿液鏡檢有≧ 10 個白血球。

這些準則提供了我們一些快速又好用的鑑別診斷川崎氏症的方法,只需要一般的尿液鏡檢、簡單生化及血球檢查。我們必須常自我提醒當幼童發燒大於五天並且合併有 一些類似川崎氏症的症狀但又尚未完全符合診斷標準時,便可運用此輔助指標。尤其是對於年紀小於三個月或是大於六歲的病童,因為在這些年齡群出現非典型川崎 氏症的機會更高,甚至於小於一歲之嬰幼兒若持續高燒不退就必須將川崎氏症列入鑑別診斷,以免錯過治療的重要時機。

(本文部分內容摘自台灣兒科醫學會雜誌47卷增刊)
作者: 郭和昌 醫師

下一篇申請川崎氏症重大傷病卡須知

川崎氏症是否為遺傳性疾病?









川崎病是否為遺傳性疾病?
至於川崎氏症與基因或遺傳之間的關連性亦是非常值得探討的課題。川崎氏症在日本有全世界最高的發生率,這種情形於日本裔的移民身上也可以發現,美國和英國的日裔移民川崎氏症好發率也比移民至此的其他人種來的高,這似乎說明某一種基因遺傳的傾向在引起川崎氏症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更有其他的證據支持這種關連性,如FujitaY.等人發現川崎氏症發生於兄弟姊妹中的機率比在普通人裡高得多 Matsubara T.等人 也曾報告在三個兄弟姊妹於六年的期間內發生五次川崎氏症的情形,其中有兩個孩子是復發性川崎氏症並且出現冠狀動脈病變。因此這也說明了遺傳基因在川崎氏症的重要性。

有許多的單一基因多型性(single nucleotidepolymorphism, SNP)曾被報導過與川崎氏症有關。。但其中有一些基因的多型性於不同人種或不同性別之間也有不同的關連性,如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BW22Tumor Necrosis Factor-α -318A /G 於日本人及白種人之間就有不同的表現 ;我們先前的研究發現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4 (CTLA-4)的基因多型性與川崎氏症的關連性於不同性別之間也有差別,至於CD 40L的基因多型性亦有同樣的情形。川崎氏症被發現至今約三十多年,幼年時發生川崎氏症的病童如今大部分都已結婚生子,Mori M.等人發現這些小時候得過川崎氏症的病患其兒女再得川崎氏症的機率也較一般民眾來的高,並指出於母親與女兒身上可能與HLA-A2, B2DR2 有關。

綜合以上,川崎氏症可能不是單純的感染性疾病,推測應該是擁有某些特定基因型體質的病童感染特定或一般病原菌之後,進而導致宿主的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因而引起疾病;因此仍須進一步的尋找不同國家或地區可能引發川崎氏症的病原菌,或用更先進的方法去找尋病原菌,另外對於川崎氏症來說宿主的體質條件可能比病原菌來的更為重要.


(本文部分內容摘自台灣兒科醫學會雜誌47卷增刊)
作者: 郭和昌 醫師

下一篇非典型川崎氏症的臨床表現

川崎氏症是否為感染性疾病






在過去這三十幾年來人們雖然很努力的在找尋引起川崎氏症的病原體,但仍只停留在「瞎子摸象」的層面,並無法在川崎氏症病人身上找到一個確切的感染源 ,不過目前也有人認為川崎氏症的致病源很可能是一種常見的感染,比較傾向是由一種病毒或細菌感染具有特定體質的病童而由超抗原所引發的免疫發炎反應 。有不少的臨床及流行病學的特徵說明川崎氏症應為一種感染性疾病,如其自然病程通常是急性、具有自限性且對於免疫球蛋白治療反應迅速、如未經治療發燒通常也會在1~2星期後改善,而血管炎大部份也會在2~3 個月後緩解。另外,好發於特定季節如冬末及春夏季、常有區域性聚集的病例發生,而這些季節也都是兒童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時機 。 但是也有一些因素偏向反對川崎氏症為一種感染性疾病,例如到目前為止仍找不到確定的共同感染源,而且川崎氏症缺乏直接人與人之間互相傳染的佐證,因為很少 見到同一病房的病童因住院而被傳染川崎氏症或同一學校、幼稚園及家人間的相互傳染的病例。但是研究學者和臨床醫師還是繼續努力在找尋可能的感染源,有許多 感染源曾被報告過與川崎氏症有關,但都未有明確的結論。

最近美國耶魯大學 Esper 等人從11 位川崎氏症病童的呼吸道分泌物發現有72.7%有人類冠狀病毒(New Haven )的反應,而在22 個對照組中只有一個病童(4.5)的呼吸道分泌物有人類冠狀病毒。這顯示人類冠狀病毒(New Haven )與川崎氏症有著極大的關連性。但隨後台大醫院Chang LY.等人檢測53個台灣川崎氏症病童血清、單核球、呼吸道分泌物及肛門拭子,卻找不到川崎氏症與人類冠狀病毒(New Haven NL63 )的關連性 。因此尋找共同感染源仍是目前所有研究川崎氏症學者一致努力的目標。

不過無庸置疑的,川崎氏症確實是一種免疫系統失調所造成的疾病。影響所及,包括中性球、血小板、嗜酸性白血球、單核球、巨嗜細胞、淋巴球及補體、免疫球蛋白IgA, IgE、細胞素(cytokines)、趨化細胞素(chemokines)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等均受到明顯影響!不過目前為止,學者專家還是將其歸類於T 細胞關聯性疾病。近年來亦有許多研究探討超級抗原(superantigen)與川崎氏症間的關連性。超級抗原是微生物的蛋白質或外毒素直接作用於淋巴球或抗原呈現細胞而引起過度激發的免疫反應。在急性期被激發的細胞,包含 CD4+ CD8+ T 淋巴球、單核球及巨噬細胞均會增加,許多細胞激素也會顯著上升。而這種特徵也是超級抗原的作用特性,例如一些細菌的毒素都具備超級抗原的特性,如Staphylococcal auresStreptococcal pyrogenes、革蘭氏陰性菌、黴漿菌、病毒、寄生蟲及酵母菌等 。而葡萄球菌及鏈球菌就有超過19 種以上的超級抗原。而由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Casei細胞壁萃取物(cell wall extraction)引發小鼠冠狀動脈病變的川崎氏症動物模式中亦可見到超級抗原表現及作用的證據

超級抗原會直接作用於某一特定含有V β序列的T 細胞接受器(TCR),這種特殊的免疫反應可引發比傳統抗原呈現細胞及T 細胞的免疫反應,高出千倍的免疫反應強度。也可能透過刺激B 細胞和T 細胞而產生自體免疫反應 。還有一些其他的疾病被報告過與超級抗原有關,如毒性休克症候群及風濕性關節炎。超級抗原可能來自多種環境裡的一般病原菌,他們可以在大部分的個體引起一般免疫反應,也可能導致某些特定體質的病童產生如川崎氏症的臨床症狀 。我們最近的研究亦發現川崎氏症出現冠狀動脈病變與CD4+ T 胞及血小板表面過度表現CD 40L及患童血液中之一氧化氮濃度有明顯的相關性
(本文部分內容摘自台灣兒科醫學會雜誌47卷增刊)

作者: 郭和昌 醫師


下一篇川崎氏症是否為遺傳性疾病

川崎氏症最新發展與治療



郭和昌醫師

摘要

川崎氏症好發於五歲以下之嬰幼兒,主要以血管炎表現,尤其是會出現心臟冠狀動脈病灶,甚至動脈瘤,對日後成人的心臟功能及心血管疾患亦存在著深遠的影響與威脅。目前在文明國家中,川崎氏症已成為兒童後天性心臟病的主要原因。雖然致病原仍不清楚。但在治療方面,目前以高劑量靜脈免疫球蛋白合併aspirin 可以有效治療,但其治療機轉仍不清楚。而且仍有10%以上的治療失敗率。這些年來,由於生物科技的進步,也直接或間接的對川崎氏症的研究,產生重大的影響,提供了更新及更深入的了解。

不過,很可惜的,截至目前為止,在川崎氏症真正病因的尋找方面仍未有突破性的發現。但是相對的,在其他方面如免疫系統失調的探討及遺傳基因關聯性之尋找,倒也有相當程度的進展與了解,所謂真理越辯越明,科學的探討亦是如此。目前根據各方面研究資訊顯示,川崎氏症可能不是單純的感染性疾病,推測應該是擁有某些特定基因型體質的病童受到特定或一般病原菌感染之後,進而造成宿主的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及失調,導致血管炎性反應,進而引起疾病。

本文以下將就川崎氏症致病原因進行推論式的探討,並且著重於與感染疾病及遺傳基因之間的關連性;同時亦將就其在各地區的發生率及臨床症狀表現與非典型川崎氏症的診斷做一比較與整理;至
於治療方面的最新發展,主要著重在探討阿斯匹靈近來的角色與第一次免疫球蛋白治療反映不佳時的
處理;另外在預後與後續追蹤方面做一個完整且最新的回顧報告。

何謂川崎氏症?
川崎氏症(Kawasaki Disease)是一種多系統血管發炎症候群,目前造成的原因仍不清楚。主要發生在嬰兒以及小於五歲的幼童。於1974 年川崎富作(Tomisaku Kawasaki) 醫師首先用英文發表五十位川崎氏症病患以來 ,迄今已有超過3500 篇文章發表探討此疾病。川崎氏症的臨床表現特點為長時間發燒,雙側非化膿性結膜炎,擴散性的黏膜發炎,多形性皮膚紅疹,四肢末端充血浮腫與脫皮和頸部淋巴結病變。川崎氏症最嚴重的併發症則是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包括心肌炎、心肌梗塞和冠狀動脈血管瘤的產生。到目前為止,川崎氏症的診斷仍完全依靠臨床症狀(表一),還沒有任何一個具體的實驗室檢驗數據可用於確認及診斷川崎氏症。

而近年來亦發現許多疑似川崎氏症,但又無法完全符合診斷條件者,我們將之稱為非典型或不完全性川崎氏症,其大約占全部川崎氏症的15%,這些非典型案例在診斷上就更加錯綜複雜,因為其不具有充分的標準診斷要件,所以我們必須配合輔助性的診斷指標,如白蛋白指數、尿液檢查、肝功能
指數、白血球數量、血色素、血小板數目、紅血球沈降係數(ESR)和C-reactive protein (CRP)發炎指數,並排除其他類似之臨床疾患才能加以確認。

除診斷標準要件所含的臨床表現外,還有一些常見的非特異性臨床特徵包括躁動、虹彩炎、無菌性腦膜炎、咳嗽、嘔吐、腹瀉、腹部疼痛、膽囊水腫、尿道炎、關節痛、關節炎、白蛋白指數低下、肝功能上升以及心臟衰竭等現象 。在一些新生兒必須接種卡介苗(BCG)疫苗的國家中,川崎氏症也會有相當大的比例造成接種部位的紅腫或潰瘍,我們醫院的病童約有一半的比例會有BCG接種部位反應。

在許多國家,川崎氏症目前已成為後天性心臟病的主要原因。川崎氏症的發生率近年來在全世界均有上升的趨勢。全世界發生率最高的地區是在日本,而發生率最低的是在英國。日本的學者Yanagawa等人所做的一系列日本全國的調查發現 (1)每年有5000~6000新增案例;(2)現今的發生率是每十萬名小於五歲的幼童會有120~150個案例(在美國每十萬名小於五歲的幼童會有10 個案例,在台灣每十萬名小於五歲的孩子會66個案例,在澳洲每十萬名小於五歲的孩子會有4 個案例,在香港每十萬名小於五歲的孩子會有25 個案例);(3) 男孩的好發率約為女孩的1.5 倍,且有85% 的案例是發生在小於五歲的孩童,尤其是小於二歲的幼童約佔一半左右;( 4 )有4% 的案例會再復發。在世界華人中,台灣於1976 年首先有川崎氏症的案例報告,而中國則是在1978年首先有案例報告。而且每一個地區川崎氏症好發的季節也有所不相同。

川崎氏症病患, 在接受靜脈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治療前通常會有一至二個星期的反覆高燒,必須先和一些感染疾病作鑑別診斷如麻疹、EB 病毒感染、猩紅熱、毒性休克症候群及史蒂芬強生症候群⋯等。冠狀動脈瘤的產生則是川崎氏症最嚴重的併發症,在以往未接受免疫球蛋白治療的病童約有20-25%的發生率,有許多危險因子被報告與冠狀動脈血管病變的產生有關如血清中白蛋白濃度、年齡小於一歲以及在治療之前發燒的時間過久。雖然在靜脈免疫球蛋白的治療下,已經大大的減少冠狀動脈瘤的發生

表一川崎氏症診斷要件:
1. 發燒≧五天
2. 雙側非化膿性結膜炎
3. 大於1.5 公分之頸部淋巴結腫大
4. 多形性皮膚紅斑
5. 嘴唇或口腔黏膜異常:草莓舌,嘴唇乾裂,廣泛性口咽部紅腫
6. 四肢異常:手掌與腳掌水腫,手指及腳趾脫皮

在排除其他已知的疾病下,發燒合併其他至少四個診斷要件,便可確認是川崎氏症.

雖然川崎氏症的病因至今仍不明,但在治療方面,自從靜脈免疫球蛋白引用之後效果卻相當的突出,目前認同的治療方式是高劑量單次注射靜脈免疫球蛋白(2 gm/Kg),合併阿斯匹靈(Aspirin)於急性期發燒時使用,用以退燒及減輕發炎反應,通常於急性期給予高劑量阿斯匹靈(80~100 mg/Kg/day)用以抗發炎與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而退燒後改以低劑量阿斯匹靈(3~5 mg/Kg/day)長期使用,持續到血小板及紅血球沉降速率回復正常,在三個月內確定冠狀動脈正常,則考慮停藥。若冠狀動脈動脈瘤一直存在,則需持續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但依據Durongpisitkul 等人發現仍有.6% 的病童對第一次靜脈免疫球蛋白治療反應不好而需接受其他的治療。巨大之冠狀動脈瘤(血管內徑>8mm)是川崎氏症最嚴重的後遺症,因為會造成血液迴流而造成血栓形成 。由解剖組織學上觀察到川崎氏症的冠狀動脈病變的壞死性血管炎是由單核球、巨噬細胞及T細胞所主導,因此免疫反應於川崎氏症冠狀動脈病變形成的過程中應該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本文部分內容摘自台灣兒科醫學會雜誌47卷增刊)
作者: 郭和昌 醫師


下一篇川崎氏症是否為感染性疾病